电视剧《特赦1959》中创同配资,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所长王英光的历史原型可能涉及姚伦以及一位名叫蒋的管理干部(文强称其为“蒋大胡子”)。而蔡守元的历史原型,显然指向桂系的罗盘将军张淦。至于叶立三的历史原型是否真是韩浚,观众和历史学者们对此仍有一定争议。
至于刘安国这一角色,乍一看,确实与曾参与南昌起义、后任军统东北办事处处长及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督察处处长的文强有些相似。文强很可能是刘安国历史原型的部分依据。通过深入阅读邱行湘外甥黄济人的《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沈醉的《战犯改造所见闻》和文强的《口述自传》,我们会发现,文强的历史原型仅仅有一半可能是刘安国。刘安国在《特赦1959》中所做的三件事,文强显然不可能做到或做不到。
我们之所以认为刘安国有一部分历史原型来自文强,最早源于所长对副所长马玉和所说的一句话:“刘安国1926年入党,参加过南昌起义,三十年代初期,在我党还担任过相当的职务。”刘安国的这些“履历”,与文强非常相似。文强于1925年8月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并在1926年加入了国共两党;同年3月,他正式脱离国民党,公开表明自己是共产党员,并且在1927年参与了南昌起义,担任贺龙领导的二十军第三师党委成员、少校连长。他的军衔比黄埔四期的同学林同还高一级。文强在1930年曾任四川省委常委、川东特委书记,领导了二十三个县的红色根据地,而这一职务就像王英光所说的“相当的职务”一样。
展开剩余72%从性格上来看,刘安国在战犯管理所的确很固执,不愿认错,而文强虽同样不认错,但他并没有那么执拗。文强与所长姚伦的关系也较为和谐,两人相互理解。至于刘安国能做而文强绝对无法做到的事,便是“吓晕”王耀武。黄济人的《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中有着详细的描述,文强确实曾用一番话令王耀武面如土色。然而,用极具煽动性的言辞刺激杜聿明,却是文强所做不到的事情。
文强与王耀武的那一幕是发生在山东潍坊的战犯教导团。当时,文强被俘后首次与王耀武见面,而王耀武正站在井边打水。王耀武问文强:“你与国防部的人很接近,我被俘后,共产党让我在电台上说几句话,不知道南京方面有何反应?”文强回答道:“有反应,老蒋听到你的广播,直接砸了收音机,骂你是软骨头!”王耀武听后一脸惊愕,随即失色,手中的水桶“叭”地一声掉入井中。
而根据文强的《口述自传》创同配资,他确实曾与王耀武重逢,并且两人关系不错。当时,战犯管理所的待遇较好,王耀武负责厨房卫生,文强则专做湖南菜,文强还曾调侃王耀武差点被自己的话吓得掉进井里。
然而,文强和杜聿明之间的关系就不如与王耀武那样,文强与杜聿明不仅是战友,更是上下级。文强在徐州“剿总”前线指挥部副参谋长时,由杜聿明力邀,杜聿明还为文强疏通了上级,为了让文强负责整个参谋工作。文强和杜聿明的关系非常深厚,以至于即便在战败后,杜聿明依然十分信任文强。文强与杜聿明的关系如此密切,他绝对不可能用言辞刺激杜聿明,甚至在杜聿明战败后,文强还保护过他。
与此相对,刘安国所能做的却是向杜聿明发起挖苦,这一行为从逻辑上讲对文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因为这相当于在挖苦自己。而刘安国在《特赦1959》中做出的另一件事——出卖王英光并间接导致彭雪牺牲——也是文强绝不会做的事情。无论历史还是性格,文强从未出卖过自己的战友,尤其在抗战胜利后,他依然忠于北方,绝不会背叛王英光。
在《文强口述自传》和《文强传》中可以得知,文强多次保护我方人员,曾在东北期间,妥善处理了几个团级干部的安全问题。在淮海前线时,他还放走了七名武工队员,这一举动充分体现了文强的正义感和责任心。即便如此,他在对待过去的战友时,始终坚信自己的立场,没有做出任何违背自己内心的决定。
另外,刘安国能做而文强不能做的第三件事,便是流泪认错。文强在《口述自传》中明确表示,自己从未做过坏事,他从来没有背叛过党或杀害过共产党人,因此他一直拒绝承认错误,直至1975年才最终获得特赦。这种倔强的态度虽然使得他错过了更早的特赦机会,但也为他赢得了独立的尊严。
虽然文强的性格坚韧,但他依然尊重师友关系,尤其是在1975年特赦后,他明确表示不愿去外地,而是选择留在北京工作,继续为朋友和师长们举办追悼会,展现了他内心的温暖和对友情的珍视。
《特赦1959》中的许多角色都基于真实人物,刘安国、蔡守元、叶立三、陈瑞章等人的历史原型仍待考证。观众对文强的了解创同配资,或许能揭示更多关于他与亲友、老师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大家也许可以通过更多的历史资料来进一步了解文强的深层次人物特质。
发布于:天津市华泰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